七十年,中國對外貿易成就自身惠及世界
來源: 時間:2019-09-23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外貿發展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外貿進出口總額從1950年的11.3億美元增長到2018年的超過4.6萬億美元,規模大幅增長4000多倍,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地位穩固,對中國自身和世界經濟的貢獻顯著增強。新中國外貿發展的軌跡及取得的成就折射出中國實現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高水平開放的偉大轉折。
影響自身和世界
1989年,董越君進入國營外貿企業的外銷部,30年過去,她早已成為西摩電器有限公司總裁,用一件件產品與世界的消費者“對話”。現在,她帶領著這家擁有數千名員工的工貿企業走在轉型升級的路上。
“個人和企業的命運走向與祖國的強大息息相關。尤其是改革開放后,我們這代人有了在國際市場上施展本領的舞臺,有了更開闊的視野和平和的心態,這對企業的成長和轉型至關重要。”回首人生經歷和公司多次轉型,董越君感慨道。
實際上,小到個人命運,中至企業發展,大到國家乃至全球的變革,中國外貿的發展猶如旋風,讓一切發生著變化——看規模,1950年,中國貨物進出口額為11.3億美元,到了2018年,中國貨物進出口規模超過4.6萬億美元;看份額,上世紀50~60年代中國外貿總額居全球第28位,2018年中國外貿總額占全球份額的11.8%,已成長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原部長、國研智庫首席經濟學家趙晉平看來,中國外貿發展帶來的變化遠不止體現在規模和排名上。他告訴國際商報記者,對全球經濟而言,中國出口為全球提供了高性價比的產品和資源,進口則為全球貢獻了龐大市場,拉動了全球經濟增長;對中國經濟而言,凈出口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馬車,出口為企業在國際上競技和學習提供了大舞臺,進口則帶來了優質的產品和技術,在滿足百姓消費需求的同時,也為企業生產帶來了優質的資源和要素。更重要的是,外貿發展帶動著中國加快形成開放型經濟體制,帶動了就業和人才成長,打造了健全的產業鏈,因此外貿發展帶來的影響是深刻而全面的。
數據顯示,1978年~2017年,中國外貿出口額增量對世界貿易出口額增量的貢獻率為13.74%,中國外貿進口額增量對世界貿易進口額增量的貢獻率為10.97%,成為全球經濟重要的穩定器。而且,外貿對中國經濟增長和外匯儲備增長也發揮了重要作用,1950年~2018年,中國的外匯儲備從1.57億美元增至3.07億美元。
發生質的飛躍
從最初的電器銷售,到生產小家電,再到專業生產電水壺,直至今年新研發的泡茶機成為“網紅”產品,西摩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不斷前行。
這也是折射中國外貿變遷的一個生動案例。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外貿不僅對自身發展和全球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外貿本身也在發生著深刻變化。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說,新中國成立以來,外貿從管理體制到結構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使得中國外貿在全球的競爭力、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強,韌勁越來越足。
新中國成立之初,外貿由中糧、中化、五礦等十大進出口公司統一壟斷經營,如今已有160萬家企業經營著全國進出口貿易。
2018年,中國貿易伙伴已由1978年的40多個發展到230多個。而且,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向縱深推進,中國貿易伙伴多元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出口商品以農副產品等初級產品為主。2018年,中國出口商品中高新技術產品所占比重為30.0%,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有力地提升了貨物貿易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與此同時,貿易方式也在不斷創新發展。上世紀50~60年代,中國貨物貿易的主要方式是易貨貿易,改革開放后以加工貿易為主,現在一般貿易占比逐漸提升,越來越多的企業著重于打造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
趙晉平認為,中國外貿的快速發展始終與改革開放政策相關聯。中國從貿易弱國迅速成長為外貿大國,與全方位對外開放密切相關。現在,中國加快推動形成全面對外開放新格局,更高水平地對外開放將推動外貿高質量發展,加快中國從貿易大國邁向貿易強國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