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市場不是唯一的外貿市場 中南美市場潛力更大
來源: 時間:2019-04-17
2019年可能是外貿最困難的一年,首先是美國的進口稅貿易戰的問題還沒有完滿解決,起碼到四月前還是沒有明確的解決方案,但是還是比較樂觀的。
增值稅下降,應該給客戶降價嗎?
國內的增值稅從17%降低到16%,最新的說法是,按分類會再下調到13%。聽上去是好消息不是?交少一點稅不好嗎?大家有沒有想過,如果因為這樣,客戶那邊要求我們把價格下調3%,因為我們少交了3%的稅,合理嗎?這個不代表我們就真的少交3%的稅款。因為我們采購原材料的時候,供應商開的發票同樣是13%,那其實就平衡了。退稅那邊同樣的,原來15%的降到13%,等于說,少拿了2%的退稅。所以這樣同樣平衡了3%的少交的增值稅款,幾乎就是沒有怎么變。
量大的美國市場,同樣有風險。
其實很多供應商拼死的想做美國客戶和做美國市場,都是基于美國市場量大。很多工廠都特別想做。但他們很多都不明白,美國訂單的價格都特別的低。因為他們自己知道自己量大,所以能夠壓價。而且要求就特別高,還有交貨期等等。而最要命的,很多都要求做遠期信用證或者賒銷訂單。這個才是真正的高風險訂單。因為全世界都覺得安全,不會是騙子,反而因為這樣而出現風險。美國很多大公司的采購不是自己做采購的,像Home Depot,Walmart,Costco,Target這些大公司。從來都不會自己做采購,而是通過第三方采購公司做采購的。目的是為了降低風險。
很多不知道的,會問什么風險?其實就是如果出現貿易糾紛的時候,會不會影響他們的正常運作。比方說,現在因為美國進口稅的原因,終端客戶想取消訂單,哪這個事情就是第三方的采購公司和中國的供應商產生貿易爭端。就算發生法律訴仲,也是第三方和供應商之間的事情,終端客戶是完全不受影響的。基本就是你知道終端客戶是誰,但你就是沒有辦法找他們商討事情。
另外做美國大客戶,驗廠是動不動就要花費十幾萬以上的事情。
顧問費、紅包、整改,道道都是錢。接下來的訂單,利潤不會比一個印度客戶的利潤高多少,沒準還更加少,但量就不是印度客戶可以比的。
驗廠是有顧問的,他們會告訴你應該怎么整改才能夠通過客戶的驗廠。美國驗廠比其他國家麻煩,他們有人權和防恐這兩個要求的。所以小工廠基本過不了或者是老廠房都過不了,等于是只有大部分正規的生產線才有機會做美國訂單。
不太具備做美國市場的工廠,不用考慮太多,好好的去開發其他市場。
美國市場不是唯一的市場。
出口企業開發中南美市場。那邊人口多,市場潛力肯定是有的。另外東南亞國家不是只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像印尼、菲律賓、越南也都可以考慮。越南市場非常像5年前的深圳,進步非常快。
另外家具行業和衛浴潔具行業剛收到一個晴天霹靂的消息,美國反傾銷中國進口的木制家具和浴室潔具的產品。
對于那些依賴出口美國的公司,尤其是對做美國市場,而且接受賒銷訂單的供應商來說, 這個無疑等于宣判死刑。我馬上想到2008年那一次的外貿事件,大批供應商倒閉和跑路風潮。國際市場真的不只美國市場,所以不要太絕望。還有其他兩百多個國家可以出口。
這種就像十幾二十年前紡織業受到美國配額制的影響,很多公司出賣配額,或者是轉口到美國一樣。雖然當時可行,但是那時的海關沒有現在這么先進。先靜觀其變再看情況考慮方案。而不是急就著去做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