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評:提升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國際話語權
來源:新華網 時間:2017-07-17
近日,中共中央印發(fā)了《關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指明了方向。《意見》指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更好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需要充分發(fā)揮哲學社會科學的作用,需要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立時代潮頭、發(fā)思想先聲,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
在21世紀,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然要提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自我主張”。哲學社會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歷史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其發(fā)展水平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思維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質,體現(xiàn)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核心和靈魂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為此,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xiàn)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立時代潮頭、發(fā)思想先聲,就不能讓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永遠在西方哲學社會科學后面亦步亦趨,也不能讓其在中國道路、中國實踐后面亦步亦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努力成為時代的先導,在世界哲學社會科學舞臺中占有一席之地,用理論的力量、學術的力量、思想的力量助力中國由“大國”走向“強國”。畢竟,中國崛起,絕不僅僅是經濟和物質力量的崛起,也是思想和文化的崛起,客觀上需要走向世界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打造一個為世界矚目的“理論中的中國”、“學術中的中國”和“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yè),承載著中國崛起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體現(xiàn)著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創(chuàng)造,但也意味著在前進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推進偉大事業(yè)、實現(xiàn)偉大復興,必須進行好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必須以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這四個“偉大”為構建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提供了舞臺和動力,需要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將其作為理論建構的出發(fā)點、落腳點,不斷彰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特色。
建構中國理論,突出中國特色,需要立足中國實際、扎根中國大地,深入研究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中的重大現(xiàn)實問題。要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xiàn)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的良性互動;要堅持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要創(chuàng)新對外話語表達方式,提升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國際話語權。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責任重大、使命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