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成績單背后的奮進密碼 —?當前山東經濟形勢觀察
來源: 時間:2021-08-11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又一個禾谷成熟、滿地金黃的收獲季節即將到來。
“十四五”開局之年,走完上半程的山東經濟,呈現出持續“穩中提質、穩中向好”的顯著特征:無論是同比增長,還是兩年平均增長,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外貿進出口等指標,都好于全國平均水平。與此同時,質量效益持續提升,新經濟快速成長,“四新”經濟投資兩年平均增長17.6%。
面對持續演變的全球疫情形勢、更趨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以及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山東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錨定“走在前列、全面開創”,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積極應對制約“六穩”“六保”突出問題,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加大改革開放力度,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高質量發展見到新氣象、取得新成效。
持續用好動能轉換這把“金鑰匙”
濰柴國際配套產業園二期項目建設如火如荼,歌爾光學產業園項目正在打造引領前沿發展的高端增強現實產業基地……創新動力不斷外溢,今年上半年濰坊市規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0.6%,居全省第一位,高于全國4.7個百分點。
去年在受到疫情沖擊后,制造業大市濰坊正穩健復蘇。其中,6月份全市360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5400.1億元、利潤311.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4.9%、54.4%。
窺一域而知全局。
今年上半年,山東生產總值為38906.35億元,同比增長12.8%,兩年平均增長6.1%。從近兩年平均增速看,與2016-2019年四年平均增速相比,當前山東重點領域主要指標均處于近年來較高水平。
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扎實促進“六穩”“六保”落地,這份“成績單”來之不易、成之惟艱。
全面提升“四進”攻堅督導服務水平,協調解決突出問題6118項;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390個年度重大項目完成投資1788億元;實施500萬元以上工業技改項目8252個,技改投資增長23%,新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15523家、總數居全國第三……今年,山東實施一系列政策舉措固本培元,穩定預期,推動經濟在持續復蘇中達到更高水平均衡。
經濟穩中加固的同時,經濟質量效益的提升更加令人欣喜。
在菏澤高新區,總投資17.5億元的山東步長制藥中藥現代化集成項目現場,工人們正在進行設備組裝,項目以高端智能裝備為基礎,實現藥品智能化、自動化生產,年可加工各類中藥材3.85萬噸,年產值達72億元。從當初的幾家傳統藥企,到多家高科技藥企、產業園齊頭并進,如今的菏澤生物醫藥產業擁有了一批先進技術成果,打造了一批優質產品,成為了高質量發展的閃亮名片。
“受疫情影響,從宏觀經濟角度看,誰的高附加值產業多,誰的經濟增速就比較快。”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鄭世林說,山東這幾年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等高附加值產業發展比較快,新動能成長是經濟穩中提質的關鍵因素。
山東既有的資源型、重化工產業結構,產業層次低、質量效益差、污染排放重,一直是“心頭之痛”。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所工業室主任付保宗表示,山東是轉型中國的經典縮影,在整個世界的增長引擎都將實現革命性轉換之際,大家都很關注山東能否突出重圍,鳳凰涅槃。
只有先做好“去”的文章,甩掉低端產能的“壇壇罐罐”,才能把“籠子”騰出來,讓優質資源向高端產業和項目集中,為培育新動能釋放空間。
2017年以來山東累計關停散亂污企業11萬多家,關停化工企業2300多家,化工園區由199家壓減到84家。今年上半年,山東又壓減粗鋼產能1840萬噸、電解鋁產能321萬噸,淘汰落后煉油產能2201萬噸。
除舊才好布新。山東突出重大項目拉動作用,今年推出了12929個省市縣三級重點項目。數據顯示,山東“四新”經濟投資兩年平均增長17.6%,占全部投資比重近5成。與之相佐證的是,高端工業快速增長,高端裝備制造業占裝備工業比重達46.5%,高端化工增加值占高耗能行業比重達28.0%。
“經濟發展實現由‘量’到‘質’、由‘形’到‘勢’的根本性轉變。而新舊動能轉換,正是打開山東經濟高質量發展大門的那把‘金鑰匙’。”省政府研究室宏觀處處長徐俊青認為。
“內外兼修”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
時隔兩年,今年7月,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再掀合作熱潮。兩天時間,共簽約重點外資項目96個,投資總額118.5億美元、合同外資50.2億美元。無論是簽約項目數還是投資額,都比第一屆峰會有了較大增長。
放眼全省,上半年,山東外貿外資成績單領跑全國:進出口增長42.2%,增幅高于全國15.1個百分點;實際利用外資同比增長75%,增幅列全國利用外資前六大省市首位。
在青島大學黨委書記胡金焱看來,山東既地處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交匯區域,位于“一帶一路”重要戰略節點,又地處環渤海經濟區,與日韓等國地緣相近。“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山東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疫情是最大變量,也蘊藏著巨大機遇。“正是由于山東充分發揮工業體系完備的優勢,搶抓機遇、化危為機,才能實現外貿逆勢增長。”鄭世林長期關注山東對外開放,他發現,與前些年相比,這兩年山東開放水平實現了跨越式提升,正迎頭趕上先進省份。
先后制定出臺關于深化改革創新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的意見、穩外貿穩外資“32條”、高水平利用外資“20條”、落實RCEP先期行動計劃等推動外資高質量發展的一系列政策舉措;創新舉辦重點外商投資項目集中簽約儀式、深化山東與港澳臺合作推進會等重大經貿活動;加快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上合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建設等高能級開放平臺建設……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開局之年的山東,一系列改革開放的關鍵舉措接連出臺,在高能級開放平臺創新引領下,重大經貿活動的溢出效應和服務效能不斷提升,持續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邁好第一步,呈現新氣象。
發展環境越是嚴峻復雜,越要堅定不移深化改革,破除各方面的體制機制障礙。
8月2日,濟南市企業服務中心揭牌成立。服務中心統籌全市企業服務事務“一口辦理”,實現涉企服務集成化、標準化、專業化。就在前不久,國家發改委公布2020年中國營商環境評價,濟南強勢躋身營商環境便利度全國前十城,是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城市之一。
實施優化營商環境突破行動,省屬國企改革重組成效加快顯現,“一業一證”擴大至50個行業,九大改革攻堅行動形成創新成果110多項……“上半年山東經濟發展取得的成績,與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密切相關。”付保宗說。
共建共享高質量發展成果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入“十四五”開局之年,如何保持經濟社會向前發展的良好勢頭,讓人民群眾共享高質量發展的成果?
堅定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貫穿山東高質量發展全局。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山東著眼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先后發布兩批次共43項“我為群眾辦實事”省級重點民生項目清單,眾多實事好事辦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贏得廣泛點贊和支持。
全省11270個縣級以上示范標準村衛生室,配備了重點人群智慧隨訪設備和康復理療設備;全省1698個項目“交地即辦證”,405個項目“驗收即辦證”,259個項目“交房即辦證”,極大解決了群眾辦證難問題……
面對來自各方面的風險挑戰,新年伊始,山東第一批落實“六穩”“六保”促進高質量發展政策清單印發實施,46項惠及國計民生的“真金白銀”舉措引來社會高度關注。隨后,3月底發布第二批49項政策清單,5月底發布第三批25項政策清單。
“黃金政策”發揮出“黃金效應”。不到半年時間,3批120項政策包為市場主體新增減稅降費260億元,成為激發市場活力的重要引擎。
政策落實到位了,市場主體穩住了,民生也就有保障了。上半年,山東城鎮新增就業63.9萬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04元,兩年平均名義增長6.4%;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縮小到2.05,比上年同期降低0.09。
開局之年,山東織密安全網、筑好安全墻、守牢安全底線,為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播種5993.2萬畝,單產440.0公斤/畝,總產2637.2萬噸,上半年山東夏糧各項數據再創新高;“煙花”來襲,全省全面進入臨戰狀態,黨員干部沖鋒在前,全民攜手戰“汛”;持續完善疫情防控政策體系,全力推進疫苗接種……
著墨綠色,為開局之年的高質量發展繪就濃重底色。
黃海滔滔,碧波蕩漾。今年3月山東開工建設的首個海上風電示范項目半島南3號項目,已于近期具備了送電條件。這一臺臺高聳入云的“海上大風扇”生產出的清潔電能,將輸入到齊魯大地的千家萬戶、萬千工廠。
作為能源消費占全國近十分之一的東部經濟大省,山東能源轉型發展與節能減排成效,直接關乎全國低碳經濟發展大局。
今年以來,山東制定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能源和煤炭消費減量替代管理辦法、能耗“雙控”工作總體方案;持續優化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交通運輸結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同比增長41.2%……
“堅定不移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扎實推進‘四減四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山東正向著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加速前進。”徐俊青表示。
站在“穩中提質、穩中向好”的發展基礎和發展條件之上,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山東高質量發展的前景將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