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外貿“兩駕馬車”跑出經濟發展“加速度”
來源: 時間:2020-12-11
“十三五”時期,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青島市商務領域圍繞建設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化大都市目標,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平臺思維做發展乘法,用生態思維優發展環境,按照內外貿一體化、貿易投資融合發展、國際雙向投資合作提質增效的發展模式,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對外開放持續擴大,共建“一帶一路”成果豐碩。
消費、外貿是拉動經濟增長“三駕馬車”中的兩駕,這5年來動力如何?青島市商務局黨組書記、局長李蘇滿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擴內需、促消費”政策進一步夯實消費“壓艙石”作用,島城商貿流通業平穩健康發展,“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開放發展邁上新臺階,外貿進出口在2019年便提前完成“十三五”規劃800億美元的目標,實際使用外資、利用內資、對外投資、對外承包工程營業額分別完成或超額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
構建現代市場體系,“壓艙石”發力
“十三五”期間,隨著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步伐加快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逐步深入,消費“壓艙石”的作用日益凸顯,從消費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情況來看,已經成為現階段經濟增長的第一“主引擎”。“青島商務領域積極實施‘擴內需、促消費’政策,商貿流通業平穩健康發展,‘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市商務局局長李蘇滿介紹,青島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016年-2018年年均增長10%,2019年增長8.1%,今年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前三季度下降3%,仍好于全國4.2個百分點、全省1.5個百分點;預計2020年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實現交易額1.2萬億元,超過“十三五”規劃1萬億元的目標。
為了把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發揮到最大,青島市逐步完善現代市場體系。李蘇滿對島城的“大商貿”娓娓道來——全市已形成臺東等7大市級商圈,遼寧路等16處區級商圈,李村向陽路步行街等31處商業街的消費網絡,商業業態進一步豐富;建成萬象城、金獅廣場、凱德等19個大型商業綜合體,形成“南萬象、北凱德,東金獅、西融創”的格局;全市共有各類交易市場950余處,青島城陽蔬菜批發市場、青島橡膠國際交易市場、即墨服裝批發市場、青島鼎信水果批發市場等交易額突破100億元……
“菜籃子”民生保障體系日趨成熟,“菜籃子”市場品豐價穩,2016年~2020年,“菜籃子”政府儲備商品投放超過10萬噸。市區蔬菜、豬肉等“菜籃子”主要商品日均上市量分別達到2000噸、100噸,批發市場蔬菜日上市品種保持在110個以上。
深化“互聯網+流通”,推動商貿流通領域轉型升級。青島是首批國家級電子商務示范城市,擁有嶗山區、保稅港區2個國家級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和萊西經濟開發區、即墨童裝電商產業園等6個省級示范園區,擁有酷特智能(紅領)、海爾智家商城等8家國家級電子商務示范企業,32家省級示范企業(跨境25家)。已形成即墨童裝、膠州童床與母嬰用品、膠州實木家具、青島家紡4個阿里巴巴“中國質造”產業帶。引進盒馬鮮生,阿里巴巴菜鳥物流園區成立子公司落戶即墨,京東“亞洲1號”在膠州經營擴大規模。
積極實施農村電商“515+X”工程,全面搭建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體系,縣、鎮(街道)、村三級公共服務體系已初步建成。全市創建43個示范鎮,建成50個鎮級公共服務中心,2360個村級服務站,29個淘寶村鎮。平度云山、膠州膠西、國際陸港3個鎮獲評山東首批“電商小鎮”,數量居全省第一。
借“互聯網+”的東風,島城傳統商貿企業轉型發展,在垂直細分領域樹立一批行業隱形冠軍。紅領、海爾、利群等優勢傳統制造企業和商貿流通領域骨干企業,借力電子商務,實現了線上線下融合創新發展和初步轉型升級。
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消費再升級
2年前,青島提出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已被寫進“十四五”。李蘇滿表示,作為全國首批提出創建國際消費中心的城市,青島在行動上“走在前列”,“我們率先制定出《青島市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實施方案》,通過推進現代流通市場、內外貿融合、新型消費服務、品牌戰略、電子商務發展等‘十大體系工程’,建設具有青島特色的地標性城市商業服務綜合體,促進消費向時尚、品牌消費升級,滿足品質化、品牌化、個性化、定制化消費需求,打造東北亞國際時尚消費中心。”
有了計劃引導、政策刺激,青島消費引擎開始轟鳴作響。商業街全面提檔升級,率先改造提升臺東步行街、即墨古城等商業街,臺東步行街和即墨古城入選全省首批步行街試點,推動臺東步行街入選全國第二批步行街改造提升試點。
夜間經濟發展新模式初步形成,出臺《關于推動夜間經濟發展的意見》,制定“夜間區(市)長”“夜間片長”“夜間街長”和“夜生活首席執行官”制度,放寬夜間“外擺位”管制,實施區域亮化美化、城市夜間公共交通配套,完善促進夜間經濟發展政策,引導季節性夜市規范有序發展,打造全天候步行街區,構建形成“購物休閑、特色餐飲、文體娛樂、演藝體驗、觀光旅游”五位一體的夜間經濟新模式。
老字號企業煥發新活力,全市37家老字號企業年銷售收入500億元左右。二手車市場創新發展,全市二手車交易市場新增26家,達到44家。
社區便民商業逐步完善,全市共有7處全國、30處省級、20處市級商業示范社區,200處社區商業示范店,友客、利群便利等品牌連鎖便利店1150家,市區85%左右的社區基本建成“8分鐘居民消費圈”。
李蘇滿表示,在促進消費、擴大內需的背景下,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進一步放大消費的“壓艙石”作用,“這是機會,將推動這座城市向高質量消費階段邁進。”
穩外貿穩外資,超前完成“十三五”目標
在外貿領域,青島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開放發展邁上新臺階。李蘇滿介紹,“十三五”期間,全市發起“雙招雙引”、國際航運貿易金融創新中心建設攻勢,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青島片區、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掛牌運行,國際客廳、境外工商中心等國際合作平臺相繼搭建,開發區體制改革取得突破,穩外貿穩外資成效顯著,對外投資穩定健康有序發展。
發起國際航運貿易金融創新中心建設攻勢,著力打造大貿易、全鏈條的外貿發展生態鏈條,實現外貿穩增提質。2019年,全市進出口5925.59億元(859.3億美元)、增長11.2%,提前完成“十三五”規劃800億美元的目標,比“十二五”末凈增1565.8億元。
全市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企業首次突破2萬家,較“十二五”末增加4600余家。多元化開拓國際市場成效顯著,與231個國家(地區)有貿易往來,貿易伙伴較“十二五”末增加3個。對日本、韓國、歐盟等傳統市場出口分別增長7.4%、1.8%和5.9%,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對上合組織國家出口分別增長32.9%和26.4%。
外貿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青島西海岸新區保稅物流中心(B型)獲得海關總署批復。鐵礦石保稅混礦、保稅現貨原油交易“直銷”模式、橡膠期貨保稅交割等貿易迅速發展。跨境電商進出口年均增長49.76%,成為拉動外貿增長的重要力量,青島成為北方首家覆蓋“網購保稅進口”“直購進口”“一般出口”和“特殊區域出口”4種監管模式的城市。中日韓“海上高速公路”啟動運營,青島市公共海外倉獲評“山東省外貿新業態跨境電商公共海外倉”數量占到全省的43%。2020年,青島成功獲批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城市。
發起“雙招雙引”攻勢,“十三五”期間新批外商投資項目4100個,實際使用外資322億美元、利用內資1.04萬億元、對外投資280億美元、對外承包工程營業額180億美元,分別完成或超額完成“十三五”規劃300億美元、1萬億元、150億美元、180億美元的目標。
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朋友圈”不斷擴大
2019年,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青島片區掛牌運行,實施范圍52平方公里,重點發展現代海洋、國際貿易、航運物流、現代金融、先進制造等產業,打造東北亞國際航運樞紐、東部沿海重要的創新中心、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助力青島打造我國沿海重要中心城市。預計到2020年底,青島片區106項試點任務實施98項、實施率達到90%,形成68項制度創新成果,13項入選省首批復制推廣創新案例。
2019年,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國務院正式批復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上合示范區旨在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重點建設國際物流、現代貿易、雙向投資、商旅文交流合作四大中心,打造上合組織國家面向亞太市場的“出海口”,形成與上合組織國家相關城市交流合作集聚的示范區。國家外匯管理局批準青島試點10項外匯政策,海關總署指導青島海關制定出臺了支持上合示范區建設的17條政策措施。截至2020年9月底,上合示范區共有投產項目40個、總投資406.6億元。
“十三五”期間,青島發揮開放綜合優勢打造國際合作平臺,建成運行日本、韓國、德國、以色列、上合組織國家“國際客廳”,擴大青島在國際上的城市影響力。截至2020年9月底,五大“國際客廳”已有120余家對象國官方機構和商協會入駐和合作,已有35個項目簽約,總投資約31億美元;在談項目36個,總投資約250億元人民幣。
深化重點國家交流合作,建設中英創新產業園、中以創新園、中德生態園。創新建立國際經濟合作伙伴關系機制,目前已與韓國釜山、大田,日本京都、川崎、宮崎,美國舊金山、芝加哥,德國漢堡、卡塞爾等61個國家(地區)、114個城市(省州、機構)建立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廣泛拓展經貿交流合作。首創境外工商中心模式,先后在新加坡、韓國、德國、美國、日本、以色列等9個國家(地區)設立了青島境外工商中心,促進雙向投資貿易、引才引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