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月4次登《新聞聯播》,這個小縣城有啥魅力?
來源:濟南日報 時間:2020-05-26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2000多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如果你不是本地人,商河對你而言可能并不是個熟悉的名詞。而提起每天晚上7點雷打不動的央視《新聞聯播》,相信沒有哪個中國人不知道。
但就是這個小縣城,今年以來的5個月,已經上了4次央視《新聞聯播》。
商河到底有什么魅力?讓這個“宣傳黨和政府的聲音,傳播天下大事”的“中國政壇的風向標”頻頻播報這么個小縣城?
不失時機推復工
“連日來,各地多措并舉出臺政策組合拳,加速推動企業復工復產。山東濟南行政審批部門在容缺受理的基礎上對企業進行信用審核,符合條件的可以一邊補齊資料,一邊‘容缺辦理’,大大縮短了辦事時間,讓企業辦事效率更高。”3月24日,央視《新聞聯播》以《多措并舉 加速推動復工復產》為題播發新聞,點贊商河縣行政審批服務局創建的“容缺辦理”工作機制,為企業復工復產保駕護航。
商河的“容缺辦理”工作機制,其實就是現在各地廣泛推行的“容缺受理”升級版。據商河縣行政審批服務局局長白玉河介紹,容缺受理是“材料不全先給我,我先審著其他材料,什么時候材料齊了,什么時候把證給你”。而容缺辦理,則是“現在就把證給你,材料在承諾時限內補給我就行”。
據悉,自去年6月份開始試行以來,該局探索這一工作機制已經將近一年。今年2月份,《商河縣行政審批服務局容缺辦理工作制度》正式出臺,凡符合制度規定適用條件及情形的審批服務事項,都可以按照規定的程序步驟,有理有利有章予以“容缺辦理”,覆蓋市場準入、工程建設、交通運輸、民生保障等7個領域的全部337項最小顆粒化事項。
商河縣行政審批局“容缺辦理”醫藥化工產業園附屬樓項目選址意見書
就像商河縣行政審批局局長白玉河在央視《新聞聯播》承諾的那樣:只要申報企業符合要求且確實需要緊急辦理,在社會、經濟效益兼具和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即可啟動“容缺辦理”機制。截至5月17日,該局已采用這一模式已辦結95個審批服務事項,其中疫情期間辦結43項,在全國率先做到了“先上車再補票” ,增強了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辦事的獲得感,傳承了誠信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契約精神,也推動了營商環境的優化。 “容缺辦理”工作機制這種為企業復工復產保駕護航的好政策,能上央視《新聞聯播》并不奇怪。比較有意思的是,當天《新聞聯播》并非雷打不動的30分鐘,而是超時了5分鐘。寧可拖堂延時也要給它們亮相,這大概是國家意志,對防得住疫情并因此能夠快速復工復產的地方給出的最高褒獎。
不誤農時抓春耕
“和諧”的“和”,其實就是每張口都有糧吃。尤其是在這個特殊之年,做好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是我國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基礎性工作,是確保經濟社會安全運行的“基本盤”。或許正是因此,作為農業大縣的商河,今年兩次因為春耕登上《新聞聯播》。
“春耕備耕生產在全國陸續展開。機械化智能化耕作,不僅高效快捷,搶抓農時,也成為春耕生產的新趨向。農業農村部近日要求各地抓住當前春季田管的關鍵時期,科學運籌肥水,狠抓促弱轉壯措施落實,依靠科技提高單產,力爭產量基本穩定在上年水平。在山東濟南,科技幫了種糧大戶曲來國的大忙。手里一部智能手機,眼前一幅田管圖,就是他今年種地的新幫手……”
“春耕正當時,莫負好時光。眼下各地抓緊抓實抓細春耕生產,不斷夯實種植面積,大力提高農業效益。農業要增效,科技是關鍵,在山東商河,現在正是早玉米播種的季節,大型翻耕機、旋耕機、覆膜機、播種機等機械輪番作業,目前當地糧食作物耕種已經全部實現了機械化……”
當春耕與疫情撞擊,機械化與智能化工作成了春耕生產的新趨向。3月6日晚,商河縣孫集鎮利用智慧農業搶抓農時春耕的創新做法登上了央視《新聞聯播》,4月16日,沙河鎮機械化作業為春耕備耕提速的新聞再次登上央視《新聞聯播》。
日報記者采訪時獲悉,與中化集團等社會化組織合作的孫集鎮,已托管家庭農場、合作社、種植大戶共計土地面積9871.2畝。在中化集團開發的手機APP上,農場負責人可以通過衛星遙感來觀測地面作物長勢。1平方公里精度的實時天氣、雨量、風速、濕度、溫度、農作物漲勢等情況,不必出門就能知道。如果是訂單式客戶,噴灑藥物、澆灌、收割甚至銷售等工作也可以交給專業人士負責,既節省人力又提高產量降低成本。
孫集鎮手機種地APP
而在沙河鎮,翻地機、旋耕機、播種覆膜機已經成為春耕常態。“30多臺大型機械在田地上一突突,翻土、播種和覆膜一次完成,既不散墑,又干脆利落。” 現代牧業飼草基地種植大戶路文強介紹,3200畝春玉米以前播種時間大約需要15天,今年全部機械化作業,工人們只用了8天就種上了。
據介紹,下周孫集的小麥就要進入收割期了,7月份,沙河的玉米也將進入豐收期,屆時該鎮將再現全鎮機械化作業的農忙新景。
決勝小康為老鄉
這些如火如荼的農業生產,積極進取的助力政策,其實都是這段時間全國上下萬眾一心、共御疫情的一個縮影。
5月22日,央視《新聞聯播》播報了本次“兩會”第一次“部長通道”上,各位部長回應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中國經濟發展情況。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何立峰表示,“5月以來,發電量用電量等各項先行指標快速增長”。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表示,“春耕已經完成九成,預計在9.1億畝以上,早稻今年增加470萬畝,實現了恢復性增長。中國不會發生糧食危機,糧食連年豐收,庫存比較充裕,口糧絕對安全,飯碗端在手里”。
如此硬核回應的底氣,正是無數像商河一樣的小城用 “先上車再補票”制度創新,用“澆地、打藥、管理一目了然”的手機種地APP技術,用“一突突就能一次完成翻土、播種和覆膜”的機械化種植手段,一點點“澆灌”出來的。
沙河鎮機械化耕種春玉米
有人說,每天一期雷打不動的《新聞聯播》是一部最真實的歷史教科書,用紀實手段記錄了中華大地每一天發生的變化。不失時機復工復產,不誤農時抓好春耕,商河這個小縣城銳意進取的這些成績,或許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攻堅之年,中國乘風破浪、行穩致遠發展的生動注腳。
而“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5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兩會首次到團組討論,第一件事就是說“人民”。小地方在大平臺露臉,小人物成熒屏主角,當是今年的發展新趨勢。
正如1月25日大年初一,商河縣韓廟鎮聶家營村村民李碩德登上央視《新聞聯播》的那段介紹——
“2020年是我們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的一年,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2020年你最想實現的愿望是什么?新的一年想讓自己變成什么樣子,2020年你必須攻克的難關是什么?2020年你最關心的人是誰?我們來聽聽老鄉們的……”
【央媒點贊微紀錄】
1月22日,《人民日報》刊發文章《縣長直播賣貨,真帶勁兒》
2月21日,央視《朝聞天下》播報殷巷鎮《疫情防控不放松,田間地頭促生產》
3月18日,《人民日報》刊發文章《山東防控不放松,復工出實招》
3月20日,《新華每日電訊》刊發文章《線下“防疫戰士”,線上“帶貨達人”,一名博士副縣長對流量經濟的活學活用》
5月19日,央視《新聞直播間》關注被稱為“美麗產業”的商河花卉產業